【项目动态】专访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刘激扬
生态科技园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的核心地带,旨在打造中国北方绿色产业核心区,是从事绿色建筑、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服务的理想基地,吸引了众多优秀企业落户。其中就包括一家“低调又不失情调”的企业——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海量大数据重度孵化器是海量集团与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共同打造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早期项目的投资孵化平台,自2016年入驻生态城后,海量大数据重度孵化器重点围绕数据开放、数据交易、数据应用、产业垂直孵化等方向,不断拓展创新应用,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利用海量大数据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了极佳的创业环境。
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办公环境优良,茶座、会客厅、活动室、项目展示厅一应俱全,装修风格借鉴了别国经验并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被誉为“生态城最具情调孵化器。”
提到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就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刘激扬。
“IT博士”、“风投专家”、“创业导师”……在刘激扬身上,有太多耀眼的“标签”。而对于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而言,他却是最辛苦的“拓荒者”和“领路人”,从家到办公室的距离有50余公里,在生态城工作的两年多时间,来往生态城的路他开过了上百遍,总里程超过了七万公里;他又是最尽职的“宣传员”,无论是大小会议还是论坛,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向大家介绍生态城和海量重度大数据。他风趣幽默地将他的工作比喻为“大饼夹一切”—— 海量重度大数据就是“大饼”。
他对生态城与海量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他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他与生态城还有着一段充满偶然性的“不解之缘”…… 在生态城“最具情调”的办公室里,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刘激扬将他与海量的故事娓娓道来。
海量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入驻生态城?
刘激扬:这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故事,我和海量集团的创始人郝玺龙董事长是多年的好朋友,2015年我们决定合作发展大数据行业,最初只是将地点定在了天津,但具体位置还未确定。有一次,他下高速误打误撞来到了彩虹桥,觉得这里环境不错,是我们理想中的创业环境,于是我们就试着和生态城管委会进行沟通,并很快达成了共识,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海量和生态城的“姻缘”。
您能谈一谈大数据这个行业的现状吗?
刘激扬:我从2012年开始对外宣传大数据这个行业,做了很多推广性工作和早期投资。现在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大数据夹一切”,它就是一个通用工具,和场景叠加,一个应用场景就出来了。我们2016年开始和生态城管委会进行合作,就是希望把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这个行业在生态城进行展开,我们认为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缺少创业方向,而是缺少创业者,因此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就特别具有实际意义。
咱们海量背后有高校资源吗?
刘激扬:我们一直和高校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因为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高校需要我们,也愿意和新的行业做新的专业。今年我们将和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合作一个关于大数据的新专业。至于生态城,本来就是中新两国政府共建,国际化氛围更浓一些,更应该把国际化的教育做起来,国际化教育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海量一直有着对部分小微型企业不收租金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
刘激扬:其实这些科技公司的成长,最值钱的是它的股权部分,帮助它成长起来之后,股权是有价值的。现在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我会以极高的回报退出。
但是国内的很多孵化器是达不到这个业绩的。
刘激扬:想要拥有高业绩有几个前置条件,首先要尽早地、垂直地做一个行业,自己做这个行业的专家才行。比如海量,海量已成立20年,有了大量的技术积累,足够长的时间、足够深的了解、一定的方法论和科学的孵化手段,才可以达到这样高的一个投资回报率。
生态城有几家孵化器同时存在,海量优势是什么?
刘激扬:与其说优势,不如用“特点”一词形容更加贴切。我们的特点很显著,因为海量集团本身是一家大数据平台技术公司,在很多年前就可以看到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平台技术的优势来做孵化,所以它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用“偶然”成就“必然”,用技术改变生活,海量大数据重度孵化器入驻生态城,实现了大数据行业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创新落地和持续发展。作为一家注册在生态城,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全球的科技孵化机构,天津海量重度大数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队伍不断壮大,风光正好。
关于这座城与这个行业的未来,刘激扬有着自己的期许。
您第一次来生态城是什么感觉?
刘激扬:我最早来生态城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发展的这样好,之后谈合作时再来,我的感觉就是:生态城和新加坡真的很像,这里非常的宜居,而这种宜居的环境也很容易导入新的人口。虽然它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但我始终把它看做一个独特的城市,我很希望我们的产业也能为这个城市做一点贡献。
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刘激扬:从创业的角度讲,我们现在就相当于是一个拓荒者,注入最先的种子,然后开始施肥,可能还需要做5到10年的深耕工作,一个产业才有可能在这里完全地发展起来。我们希望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个产业可以作为这个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一同发展起来。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行业、关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