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银观点
谷银关注 | 比肩深圳上海,雄安的科技优势有多强?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都将成为雄安模式的受惠者。
全文4738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文|马渭淞 苑晶铭
林泽玲 陈俊一
编辑|常亮
题图|Pixabay
自2017年4月中央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以来,这座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全国性新区已度过了五个春秋。
在这五年中,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如今已进入到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古语云,“谋时而动,顺势而为”。坐落在距离北京仅125公里,且拥有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的雄安,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无疑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落脚点。
而也正因为如此,与传统“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有所不同,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正在不断地用科技“武装自己”,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正如2018年5月28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外交部第十三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上所说,设立雄安新区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大量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改革创新举措将在雄安先行先试,为解决大城市病提供“中国方案”,争取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由此可见,雄安新区可以被看做中国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而这座充满“科技基因”的城市究竟应用了哪些先进技术?与传统城市相比又有何区别?这一切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区块链:数智雄安的基础设施
在“尘土飞扬”地搭建物理城市的同时,雄安正积极应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打造一个数字智能雄安。这其中,区块链技术承载着数字基建的使命。
亿欧智库《2021中国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指出,数字城市建设,涉及包括时空基础数据、资源调查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等大量城市行为相关数据。
只有让数据得以安全、可信、高效、有序流通,形成可信数据流、信息流,才能充分释放数字智能城市的价值,推动城市数智化建设进程。
区块链所具有的非对称加密、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要件,可以实现系统去中心化运转、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功能,让各类数据可以流通共享,帮助建立数据互信认证机制;同时,非对称加密、公私钥机制,可以确保各类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
在过去5年里,区块链加速渗透到雄安新区建设的多个环节中,为数字雄安的建成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自2017年雄安“千年秀林”种下了拥有自己“身份证”的第一棵树以来,区块链技术已经应用到包括财政资金管理、数字金融、政务服务、住房租赁、信用管理等多个场景,并创下了多个全国首创的成绩。其中:
2018年初,雄安推出国内首个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租房领域的平台;2018年6月,雄安新区容城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中成功落地全国首例“区块链-供应链”分包商融资业务;2019年8月,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首单“融资租赁+雄安区块链+供应链”业务在雄安新区成功落地;……
2020年3月31日,雄安区块链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年12月14日,全国首个城市级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雄安区块链底层系统1.0发布(“雄安链”),这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雄安新区已经从行业层面的应用升级成为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雄安链已融合了上百项服务功能,基本建成了“工程建设项目”、“住房”、“产业”、“疏解”四大区块链互联网服务平台。
据《河北日报》报道,雄安新区底层数据平台已经汇聚各类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近200亿条,数据交换共享7000万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打造一个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系统方面,已有丰硕的成果。
其中,雄安新区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95%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雄安新区征迁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资金区块链管理系统的资金支付效率提升80%以上,拨付资金19万笔,累计拨付金额近1200亿元……
作为数字城市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机构成,未来,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同作用,将加速雄安新区数智化发展步伐。
未来之城的物流,来自地下
物流是连接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体系;智慧物流的建设,已成为推动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物流行业相关政策,以求降本增效。
根据亿欧智库《2020智能物流产业研究报告》,国家政策在两个相关层面的重视对于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是国家对于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强调,这与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目的相一致;
二是国家鼓励运用相关科技手段促进物流行业的优化,这其中涵盖了国家对于发展物流科技的肯定与鼓励。
在雄安新区关于智慧物流的规划里:“鼓励应用自动驾驶、无人设备等新技术开展物流配送,推动载具升级。”根据雄安新区《关于推进交通工作的指导意见》,雄安新区将探索智能高效、集约共享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为城市物流配送提供高效便利的通行和停靠条件,鼓励发展物流共同配送,促进资源集约共享,推动新区物流健康发展。
而在当地众多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中,地下物流系统尤为耀眼。
地下物流或地下货物运输系统(Undergroun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System):较小的地下物流系统侧重于家庭、企业的邮件分发和消费品配送,通常建设于高密度的城市地下系统中;较大的地下物流系统则侧重于运输大型货物和集装箱等,主要连通港口、机场、铁路场站和大型配送中心等节点区域。
2018年8月,雄安容东片区地下物流的研究就已开始。目前,地下物流系统开始进行架构规划,对案例地区进行了两种城配网络的仿真,地下空间的环境也进入规划阶段。根据设想,地下物流将利用地下管廊与楼宇自动连接,实现货物全流程自动化流转。
未来,快递包裹可能会从地下专属物流通道里,直接搭乘电梯送上门来。
根据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立宁的提议,由于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经营周期,因此,这类基础物流设施可以由政府组织并吸引投资建设,以租赁的方式交给企业运营。
除了地下物流系统之外,众多物流企业也已经摩拳擦掌,纷纷开始在雄安布局。
2017年11月,雄安新区管委会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以“云计算”为基础设施、“物联网”为城市神经网络、“城市大脑”为人工智能中枢的未来智能数字城市,共同建设“城市物流大脑”,打造智慧物流中枢体系。
菜鸟网络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雄安新区建设菜鸟北方地区智慧物流的“决策大脑”,并参与“雄安公共配送物流体系”的规划设计,对雄安新区整个物流流程动态监控、管理并优化,构建城市中“端到端”的数字供应链。
无独有偶,2018年10月,京东物流、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南开大学等九家单位联合成立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该研究院专注于智能物流在智能城市(雄安)的应用,其目的是将雄安建设成为全球智能物流样板城市和我国物流创新示范高地。
该研究院的主要工作是规划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智能物流枢纽、建设大数据和云计算信息平台、设计城市物流及空间物流体系等,最终服务雄安新区智能物流和智能城市建设,为全球城市智能物流体系建设提供样板。目前,京东无人超市已经入驻雄安新区,同时也在人工智能上支持雄安,京东无人配送机器人已经落户雄安。
雄安的碳中和之路
除了智能物流的构建,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达到这一目标,碳中和成为题中之义。
目前,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45.4万亩23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华北之肾”白洋淀水质、水面逐渐恢复良好;各项环境治理工程陆续上马、一期接着一期干。按照规划,到2035年,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未来的雄安,无论数字化程度如何,首先一定是绿色的,将会成为北方罕见的森林城市。
雄安不仅是绿色的,也是低碳的。如坐落于容城县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不仅采用装配式建筑,还可利用自然能源转换进行取暖、制冷,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并减少污染。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容城县作为雄安新区第一个全面启动新区建设的县城,新建住宅均执行75%以上节能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2021年交付的职住一体综合园区“雄安商服中心”,更是综合采用了百余项绿色建筑技术。
建筑业作为主要碳排放部门,减碳空间非常丰富。据统计,2019年全球建筑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100亿吨,占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28%。如果建筑业能够更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也能够为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5月河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就已经提出2021年底在雄安新区建成“无煤区”。除了“无煤区”,雄安还有“无石化能源区”,通过光伏发电、充换电、非油品销售等逐渐改造传统加油站,实现从加油站到加能站的转变。
从绿色到低碳,从“无煤”到“无石化能源”,雄安正在更快地走向碳中和的路上。3月份,全国首单雄安新区绿色(碳中和)ABS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雄安新区首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也配备了“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通过电力大数据折算碳排放量,对雄安新区碳排放、碳减排、碳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亿欧智库《中国企业碳中和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就指出,企业既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改善区域碳排放情况的微观主体。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不断深入,企业双碳工作发展尤其是企业双碳的定量信息将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碳中和在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碳中和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涉及交通、建筑、工业等多领域的革命,需要整个经济体系参与变革。
雄安新区作为试验田,从基础设施到经济结构,从地下管网到“千年秀林”,实际上就是以全域全员探索碳中和路径,为未来的中国走向碳中和之路探索更多可能。
结语
在《雄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对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经验分析》一文中提到的,与昔日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开放”导向的发展不同,雄安新区将承载“改革”导向的历史责任,力争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上取得突破。
正如新华网所报道的,雄安新区的“智能化”已经渗透到每一根钢梁都能在虚拟雄安中找到映照,每一个控制阀门都被赋予一个IP地址。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雄安新区智慧属性已随处可见。从智慧物流、智慧井盖、智慧泊车,到接入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的“千年秀林”,再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里的多项科技……数字科技成果正有条不紊地在雄安落地。
不知不觉间,“数字雄安、智慧新城”正一步步从概念转变为现实,而这也意味着,智能城市正在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都将成为雄安模式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