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银观点
谷银基金行业月度简报 | 高端制造板块
政策、法规、知识
高端制造作为高端装备的细分领域之一, 高端制造体系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是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从全球工业史来看,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有明显的标志,如蒸汽、电力、可编程计算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其将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领衔时代风潮。
产业链之一:自动化生产线集成
国内系统集成商正在崛起。系统集成商处于相对于智能设备的下游应用端,为终端客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负责工业机器人软件系统开发和集成。目前我国系统集成商多是从国外购买机器人整机,根据不同行业或客户的需求,制定符合生产需求的解决方案。业务形式主要以大型项目(关键设备生产线的集成,如机器人工作岛)和工厂的产线技术改造为载体,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和联网,提供工业控制、传动、通讯、生产与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系统设计、系统成套、设备集成及EPC工程等服务。
在系统集成应用领域,外资系统集成商包括ABB、柯玛、KUKA等,国内领先的系统集成商包括新松机器人、大连奥托、成焊宝玛、晓奥享荣等。应用市场主要集中于汽车工业,市场规模已超百亿。目前国内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大部分集中于汽车工业,2017年国内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制造(48%),其次是3C制造(24%)。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显示,至2020年系统集成规模有望接近830亿,2016-2020年期间复合增速可达20%。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的发展现状,正在稳步上升。
产业链之二:自动化装备
工业机器人销量得到快速提升。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自2010年始,表现了大幅增长,此后销量增速保持在20%-50%的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偏低。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使用情况看,截止201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已升至55台,虽然仍显著低于全球每万人69台。行业发展现状,主要是受制于重要核心零部件、工控系统依赖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三部分,对应着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多轴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中分别占比分别为36%、24%、12%。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已有较高产量水平。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信息载体输入到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机床动作,从而自动进行零件加工。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预计我国2017年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将分别达到25.3万台、2.76万台,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分别为3.47%、6.33%。但是高端数控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处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技术起步阶段,现阶段大部分的数控机床还不具备智能化功能,自主生产的数控机床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主要依靠进口,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进口额约26亿美元。
产业链之三:工业信息化
工业信息化以工业软件为主,工业软件是指在工业领域进行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应用的软件,可以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介于这两者之间),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应用软件则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功能,在智能制造流程中,工业软件主要负责从事生产控制、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仿真、呈现、决策等职能。目前产业格局仍是欧美企业主导。从产业格局看,目前全球工业软件产业主要由欧美企业主导,呈“两极多强”态势,SAP、Siemens在多个领域均崭露头角,而IBM、达索系统和Salesforce.com在各自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
国内企业份额占比偏低,水平与国际领先企业有较大差距。在国内市场方面,国产软件企业在研发设计、业务管理和生产调度、过程控制三类软件中均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某些细分领域仍与国外领先软件企业差距较大,属于行业末端跟随者的角色。国内市场排名前五位的国内厂商占据整体市场份额较低,且其96%的销售在国内市场,全球份额不足0.3%。当前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多集中于OA、CRM等门槛较低的软件类型,而国外产品在MES、ERP、PLM等主流工业软件市场上占据主导,稳定性与可用性均强于国内产品。同时国内工业软件产品虽然价格较低,但是性能参差不齐,与其他厂商软件的兼容性较差,持续服务水平无法保证,市场对国内产品的信心和认可程度总体偏弱。
产业链之四:工业互联/物联网
国内RFID、机器视觉等物联技术发展处于初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RFID、机器视觉、传感器等物联技术和设备产业上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如我国RFID企业总数虽然超过百家,但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芯片、中间件等方面,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RFID产业链。虽然中低、高频标签封装技术在国内已经基本成熟,但只有极少数企业已经具备了超高频读写器设计制造能力;机器视觉方面,国内机器视觉厂商多是引进国外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做系统集成方面的工作,实际从事生产机器视觉产品的企业非常少。传感器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相较于RFID、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目前国内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已建成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安徽、陕西、黑龙江)。
通过以上分析,智能制造每一个产业链的发展阶段,都处在起跑赶超的阶段,只有整合每个产业链环节,实现高效协作、取长补短集群化发展,才能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华丽升级。中铁置业集团上海投资公司,即是一个能整合高端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的资源平台。
热点、趋势、动态
现代工业文明,无论如何发展,支撑国家的基石始终是高端制造业。有无自主实现与发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是国家制造业强与弱、先进与落后的标志。发展高端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顺应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机遇,要在未来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与创新,必须致力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瓶颈制约,注重提升高端装备自主设计研发能力与制造工艺技术水平。
发改委发布《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及2019年投资形势展望》称,2018年全国拟建项目数量增势较好,同比增长15.5%。初步预计201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将呈现企稳态势,高端制造业领域成为主要拉动力。 2019年,集中发力高端制造业领域按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大关键技术、高端装备、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领域投资,尤其重视集成电路、发动机、人工智能减速器等高技术产业项目投资。
我国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石化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发展快速、规模日益扩张,但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关键产品的制造能力,从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到电子产业芯片,甚至连建设高铁的螺丝钉都大部分依靠进口。如近年爆发式增长的机器人行业,几年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到近千家,但90%的企业都是进口国外零部件,再简单组装对外销售,很多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我国制造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几个重点领域:高端领域的发动机。我国汽车、轮船、飞机的发动机,80%以上依靠国外进口。举国关注的C919国产大飞机,其发动机来自国外;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汽车,其核心部件的发动机也一直受制于人;国内的高铁齿轮传动箱90%依赖进口,而制动装置100%依赖进口。
国产民用发动机虽通过多年努力提升取得些许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差距。航空发动机方面,尽管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由于其结构复杂且材料要求非常高,且缺乏相关研发人才,致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至今也未取得可喜的成果。此外,涡扇航发、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涡扇航发等设备,同样存在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高档数控机床。国产数控机床目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的重要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80%的高端数控机床和90%的配套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目前,机床进口量占国内机床总消耗的1/3左右,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在精度和速度上跟国际前沿技术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严重滞后也困扰着整个行业。当前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不到总和的20%,国内高档系统的自给率不到总和的5%,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仍主要依靠进口。
高端医疗器械。我国生产的高端医疗设备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即使是国内生产组装,也需进口核心部件及材料。以用于临床诊断的CT设备为例,据《2017年中国CT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收集的在用的12074台CT设备中,国外产品份额达到了76%之多。我国高端医疗器械70%至80%依赖价格昂贵的进口零件或外资商品,导致核心技术、材料以及部件多数被国外公司垄断。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指出,进口医疗设备在我国的价格,普遍比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高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在我国则为500万美元以上。同时,高昂的进口设备价格也导致医疗行业检查费用高,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包括90%的超声波仪器、90%的心电图机市场和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等,占据了我国医疗器械全部市场约40%的比例。
芯片。据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我国的存储芯片90%以上和中高端的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2017统计显示,美国半导体生产已多年占全球市场48%的份额,仅英特尔一家的研发开支就达到中国整个芯片业的4倍。这说明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研发支出还需大量投入。
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内存、基站芯片、光器件和高端原材料,甚至包括最近比较火的人工智能GPU,都要依靠他国制造,这表明我国还没有能力完全替代国外技术。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但始终难以解决缺“芯”问题。因为“芯”,我国的芯片消耗量大却不具话语权,目前智能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由国外掌控,高性能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自主提供能力仍然较低。
仪器仪表。在我国仪器仪表业,中小企业数量居多。在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缩减利润来获得市场,但仪器仪表业在技术研发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使得仪器仪表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导致我国仪器仪表业创新能力薄弱,难有核心技术支撑,使得国内仪器行业技术水平以及市场影响力短期内远远无法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从而高端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分析仪器进口量从2012年逐渐增加,并于2017年12月首次突破2500万台,压力检测表也从2010年的几十万台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万台。除此以外,流量仪表、液位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等产品近年进口量也明显增加。目前常用的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等大型分析仪器,以及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仪器如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和冷冻透射电镜等都大量依靠进口。
汽车与其他设备的关键零部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显示,2017年汽车零部件累计进口金额达370.48亿美元,同比增长7.09%。汽车的自动档变速器、无级变速器专用链条和钢带等95%依赖进口,甚至高端螺栓,也不得不进口。
国产高档制造装备的乏力已成为阻碍汽车行业发展的绊脚石。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自主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仍然远低于外资企业,并且企业中存在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此外,除研发投入较少外,外商技术壁垒封锁也是一大挑战。我国在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能源专用部件等关键产品领域上,基本都处于空白,均由国外企业掌握着核心的制造技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发展进程,导致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丧失。
上市公司/标杆企业分析
盈趣科技(002925,SZ),作为2018年福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其致力于智能控制部件和创新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客户群中有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菲利普•莫里斯,雀巢、罗技等数十家全球知名企业。
盈趣科技2018年公布的业绩显示,虽然2018年受制于二级市场整体低迷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其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有所下降,实现营收20.16亿元,净利润6.06亿元。但其一直在加大与重要客户的合作力度及拓展新客户,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公司大部分产品2018年前三季度营收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其总体盈利能力及核心技术水平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作为工业4.0践行者,盈趣科技以自主创新的UDM模式为基础,形成了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智能制造体系,为客户提供包括网络遥控器、演示器、游戏控制器、咖啡机人机界面模组、水冷散热控制系统等智能控制部件以及电子烟精密塑胶部件、家用雕刻机等创新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UDM模式
UDM模式也称为“ODM智能制造模式”,是以ODM模式为基础,比如,客户可以通过盈趣科技自主创新的UMS系统,实时抓取制造数据及质量检测数据进行追溯、分析,大幅增加售后服务的透明度、可追溯性与客户体验感。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核心产品电子烟(盈趣科技为全球第一大烟草公司PMI的二级供应商,为PMI旗下电子烟产品IQOS研发生产电子烟精密塑胶部件)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盈趣科技2015-2017营业收入年均符合增长率82.55%,归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4.35%,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隐形小巨人”。
研发设计实力凸显,创新消费电子产品未来可期
基于自主研发的UDM模式,盈趣科技除了拥有极强的智能制造体系,还形成了特有的以基本制造、基础性技术为主的自主研发模式,在自主研发模式下,盈趣科技会根据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将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向前延伸,主动参与到下游客户前期的产品设计中,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客户功能要求的产品,提供完整的技术实现方案,为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作为转型升级的新产品,当前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已经赶超智能控制部件,成为盈趣科技的第一大业务。这部分主要包括家用雕刻机、电子烟精密塑胶部件等产品,多为创新型的成长期产品,市场竞争低,毛利率也较高。
推进国际化布局,加大自有品牌及国内业务拓展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变化,盈趣科技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马来西亚盈趣等境外子公司的投资力度,将其打造为东南亚智能制造基地。据悉,马来西亚盈趣产已有部分产品成功实现量产。
另外盈趣科技于2018年11月13-14日与全球规模领先的云ERP服务商Oracle进行SDN(Suite Cloud Developer Network)战略合作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签约仪式,就打造工业互联网时代高效联合制造解决方案等内容展开合作。借助此次合作,盈趣科技将智造解决方案推向更大的市场,服务更多国内外企业,逐步走向国际。
盈趣科技的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境外市场,境内市场逐年增长,但仍需要公司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的拓展对于盈趣科技来说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盈趣科技技术输出已经非常成熟,通过盈趣科技的智能制造平台,未来应有极大的机会在创新消费电子领域构建起自己的产品生态。2015年,盈趣科技推出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智能物联网热敏打印机(咕咕机),2018年,盈趣科技又推出了新的自有明星产品黑樱桃麦克风,创新性地集成了音响与麦克风为一体,让K歌更简单。
整体而言,随着技术、服务等综合实力的提升,作为工业4.0践行者、一家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智能制造企业,盈趣科技在业内及国际市场上积累了良好口碑,先后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绿色制造示范项目”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