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银观点
谷银基金行业月度简报 | 人工智能板块
政策、知识、技术
近些年,在政策强烈的支持下,中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自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工信部三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进入2018年,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科技领域发行融资配套措施、科技部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教育部高校AI创新行动计划等也密集跟进。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如此单列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重点内容,明显“戏份更足”。而在地方层面,截至8月底,至少有27个省市及地区印发相关规划文件或出台明确的人工智能扶持政策。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上都排在世界第一,中科院系统AI论文产出全球第一;专利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产业上,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截至2018年6月已达到1011家;风险投资上,2017年我国AI企业融资额达到73.2亿美元,占到全球总融资额的48%,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整理数据,2017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分别达370、56亿美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85%、86%。未来我国将全面构建智能经济社会,人工智应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带动产业规模继续放大。中国电子学会预计,到202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分别达1300、220亿美元,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52%、58%。
根据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0/2025/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要分别超过1500/4000/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分别超过1万/5万/10万亿元,2020-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分别达20.9%和25.9%。可见,我国人工智能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规模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扶持政策再加码,上海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围绕集聚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术、推进示范应用等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举措。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表示,这次“22条”是为深化落实去年出台的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对标弟省市先进做法,进一步强化政策的统筹和创新力度。
目前,国内外相关的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主要是聚焦核心技术、顶尖人オ、财税金融等支持。今年以来,北京、天津、重庆、南京等地先后举办人エ智能领域的相关大会,发布了创新发展举措。比如北京注重引进国际知名科学家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天津要构建总规模1000亿的新一代人エ智能产业基金群;广东对企业入驻、平合建设、示范项目及兼并收购等,均给予相关财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22条”AI新政特别注重用足、用好现有的各类政策,加大资金、项目、服务等统筹集成。比如,将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有关项目和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的专项支持;针对人工智能科创型企业,提出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多场景开放应用等举措。
热点、趋势、动态
国家政策助力,人工智能或引领第二次机器时代
安信证券指出,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中多家计算机板块上市公司榜上有名,不但显示国家政策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国家战略产业的持续全力支持,更表明人工智能将是未来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极为重要的战略机会。
中金公司指出,人工智能或引领第二次机器时代,机器将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人工智能、计算机和万物互联等技术的演进,是第二次机器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正如蒸汽机和火车也经过几代改进才臻于实用,这些新技术也需要时间来培育和催化。
MGI(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中国51%的工作可以自动化,相当于3.94亿全职员工,未来A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达1.3%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了生产效率的提升,AI崛起还非常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进而催生出新的工作机会。
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优势明显,美国体系比较齐全,从芯片到算法框架到算法到应用都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巨头推动人工智能多场景落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达,积累大量用户数据,部分算法(比如与汉语有关的语义识别等)领先美国。展望未来,中金公司认为中国有能力比美国发展的更快,因为中国拥有更多的数据、工程师红利、政府更大力扶持、资本热捧。(美国对AI的投资已经理性化,更多体现为现有公司利用AI完善现有服务,提升效率。)
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来看,美国的AI企业从1991年开始起步发展,中国的AI企业相较美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2011年开始高速增长,到2015年达到顶峰之后进入平稳期。从时间上看,中国AI企业发展阶段相较美国晚2~3年,但总体数量已经可以和美国比肩。
人工智能最关键的四个维度分别为:数据、算法、算力(半导体)、终端需求(场景)。美国在这四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则依托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在数据及算法领域掌握优势。中金公司认为,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是科技公司保持技术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通过比较中美主要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发现美国公司要明显超过中国。研发开支排名前10的公司中,仅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三家中国公司。中金公司同时注意到,研发排名前10的公司,目前都在积极布局AI,中国研发投入弱于美国,也是需要重视的现象。
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助力高质量发展 “重应用”成市场投资新逻辑
眼下,可以说人工智能已成为最潮的科技名词之一,已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密钥”和“重要砝码”。不过,在一些单纯光鲜的“人机争霸”较量背后,业界已有不少思考锁定这样一个议题:技术“拟人”甚至“超人”的同时,该如何避免低效重复的建设,助力企业、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和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应不局限于基础研究和娱乐等范畴,而需加快技术深度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的进程;应逐渐从人与机器的一较高下,转变到如何让机器更好服务人类的思考和探索上来。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必须与各行各业融合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行业智能,并以此来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因此,在经历过前两年概念方面的火热之后,“人工智能”必须加快从理论和实验阶段向加速产业化落地的方向迈进。
人工智能要体现专业化、市场化,关键还是要看应用落地。目前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正加速铺开,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健康、安防、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普遍,促进各行各业进步。在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以“AI+行业”的方式逐渐全面展开,将给各行业带来较大的转型升级,提高各行业智能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过去两年,大量资本进入AI技术初创公司,尤其集中在视觉与语音技术领域。这反映了一种趋势——AI落地在从“AI+”向“+AI”转变,即AI领域的投资逻辑在发生明显变化,从“偏重投技术”转变为“偏重投应用”。从科技发展史上看,新技术要在商业上大规模应用,需要两个条件:一方面需要技术发展得足够成熟,令产品或服务体验可以产生数量级的差别;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仍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初期,不少AI技术的应用落地仍然存在困难,也并没有出现颠覆性创新的应用。AI技术目前也更多扮演着升级而非颠覆的角色。
不过,未来政企场景有望先行落地。当前阶段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以G端政府和B端企业场景需求为主,C端消费者相关应用已出现少数标杆案例,但大多依然是以2B2C的形式存在,爆发时点未到。就国内而言,配合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逐渐下沉并细化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B端和G端需求有望先行,成为AI的发力主场。当前,AI+教育、AI+交通、AI+健康、AI+金融、AI+智造、AI+零售、AI+服务的七大AI应用场景表现最好。
目前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在中国落地最顺利的技术,拥有移动互联网、安防、零售等丰富的应用场景。预计在行业应用领域,互联网/安防将领跑;零售/物流/金融/制造业跟进,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哉有待成熟。
人工智能将迎来投资机遇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全球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热点不断,预计将是未来几年重要投资主线,看好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在部分垂直领域优势明显的相关标的,推荐1、人工智能白马组合:思创医惠(与全球人工智能龙头IBM沃森合作)、东方网力(视频大数据龙头,参股全球领先的家用机器人和安防机器人)、科大讯飞(“讯飞超脑”进军认知智能制高点);2、黑马组合:汉王科技(人脸识别、读写识别等领域领军企业)、长高集团(收购国内图像识别优质公司金惠科技)、科远股份(工业机器人龙头)。
人工智能未来风向:渗透垂直行业
根据中国信通院与Gartner联合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1999年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分支的发明申请及授权专利数量(合并同族后)超过10万项。
一方面是推进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向垂直行业渗透已成为大势所趋。
白皮书指出,从全球范围而言,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AI+(各个垂直领域)、大数据和数据服务、视觉、智能机器人领域。其中,AI+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主要包含市场营销和客户管理领域)、医疗健康、金融领域。
从中国来看,各垂直领域的AI企业同样集中,渗透较多的行业包括医疗健康、金融、商业、教育和安防等领域。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最大达到22%,其次是金融和智能商业领域,占比分别达到14%和11%。
不过,在AI向垂直领域渗透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传统企业及行业的瓶颈。手握AI技术能力的科技巨头公司,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切入。例如,包括百度、谷歌、微软、京东等均推出了各自的机器学习开源项目,相关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允许公众使用、复制和修改源代码,从而降低企业开发成本。
然而,仅仅只是进行技术开源,可能远远不够。事实上,微软已经在AI资源开放上走得很远。在今年5月初的微软Build 2018期间,沈向洋宣布,向开发者开放微软研究院与人工智能事业部的资源。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是业内为数不多的直接面向企业开放研究院资源的行为。
在9月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进一步与上海仪电成立“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创新院的成立,目的在于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研发”。
所谓最后一公里的研发,是指将AI能力真正落地的研发,而这背后离不开平台、技术和人才。“我们会将研究院的平台服务和技术服务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和客户。”洪小文表示,人工智能离不开基础的运算和数据平台,另外还有人才的实训。成为微软研究院的合作伙伴后,企业可以更近距离地与研究院科学家探讨AI最新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将AI叠加到产业、服务和产品中。
投资、并购、重组
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公司精锐视觉获4500万A轮融资,架桥资本领投
9月21日消息,国内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公司精锐视觉智能科技宣布完成4500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架桥资本领投,同创伟业跟投,白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前,精锐视觉曾获得梅花创投领投的千万级天使融资,半年内累计融资6000万元。
精锐视觉是一家智能视觉检测系统提供商,成立于2017年,起源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精锐视觉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应用相结合,通过提供一整套机器视觉检测、测量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备,来满足工业生产中产品检测的相关需求。
赛道玩家涌现,精锐视觉提前布局
自2013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博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企业纷纷采用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传感器、互联设备、机器人等数字化、自动化的技术拥抱这一变革。
在检测需求端的精密度和准确率要求持续提升及检测供给端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两端夹击下,目前传统制造业依赖人工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的行为已不再适用。检测领域“机器换人”已经是市场趋势,结合机器视觉技术的检测手段应用于制造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嗅到了市场需求的众多企业也开始纷纷入局机器视觉赛道,精锐视觉是较早进入市场的一家。
“技术是精锐视觉的核心优势。”精锐视觉创始人孔庆杰认为。据了解,精锐视觉过去在研发上的投入一度超过了营收的百分之80。精锐视觉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的相关领域专家。目前,精锐视觉已经拥有多项高壁垒技术,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外观缺陷视觉检测技术、产品几何参数的亚像素精确测量技术、双目视觉导航系统等十余项专利技术。
目前,精锐视觉已服务于手机、3C、包装、汽车、物流等多个领域,并且已经成为华为、京东、欧菲科技、海尔等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的指定供应商。以深圳为中心,精锐视觉已经在北京、上海、青岛、南昌、东莞、重庆等地进行布局,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到全国区域。
孔庆杰表示,利用本次融资,精锐视觉将重点推进智能视觉检测设备的订单生产和功能升级,进行人才招募和销售队伍扩建,加强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力度,以及向更多的制造业行业进行技术与市场开拓。
短短半年获两轮融资,资本为何青睐精锐视觉?
从资本的动态,可以看出机器视觉赛道的火热。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就有将近20起机器视觉企业融资事件。
在资本助推下,中国的机器视觉市场加速发酵,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调查统计,现在已进入中国的国际机器视觉品牌近200多家,中国自有的机器视觉品牌已有100多家,专业的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商也有100多家。
目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检测、无序分拣、上下料、拆垛码垛、涂胶等工艺段。其中,精锐视觉自主研发的滤光片精选机具有滤光片图片显示、人机交互模板制作、不良品标注及自动分拣、同心度检测数据统计及数据储存等功能,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种类滤光片同心度检测和滤光片生产管理的需要,实现对手机摄像头滤光片同心度的批量、快速测量和分拣。发动机垫片智能化检测系统是行业内首推,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发动机垫片在生产涂装过程中的缺陷,如正反面检测、涂层、气泡、异物、划痕、污迹等,进行智能化检测与分拣,机械手自动上料、自动分拣等。
本轮融资的领投方架桥资本董事长徐波表示,架桥资本在持续的研究投资及与众多制造业上市公司LP沟通过程中,深刻了解到国内制造业在检测端的急切需求和庞大市场。“精锐视觉拥有国内技术实力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团队,架桥资本从其初创期开始便持续跟踪及保持沟通,随着精锐团队逐渐成熟及众多优质项目陆续落地,我们相信此次投资可以为精锐视觉的未来高速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资金及资源。”
精锐视觉的老投资人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郑伟鹤表达了对创始人和精锐视觉的看好。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表示,目前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向。精锐视觉把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大幅地提高产线效率,业务增长迅速。
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公司千视通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9月7日,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公司千视通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明略数据、比特大陆联合领投,早期投资方佳都科技追投。
据了解,本次融资将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将加大投入香港、长沙、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引进机器视觉技术顶尖人才和团队,巩固公司在360°跨镜追踪(Re-ID)、150°人脸识别、视频感知大数据、图像信号增强等技术及与应用方面的实力与储备;第二,加强产品、销售、市场等团队配置与建设。
千视通专注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开发,推动原创AI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警务等领域的应用落地。据了解,千视通的“交通违法与事件感知系统”,可灵活基于各类AI平台进行部署,适配各种复杂的道路场景,快速判断目标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并识别出十六种违章类型,解决原有交通检测设备不能支持的涉及行人、非机动车的新型违章检测、传统非现场执法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同时,从道路高清视频、卡口、电警等前端收集到的实时/非实时城市交通数据,都可成为宝贵的“原材料”,经系统智能分析后,提供进行路况预测、调度指挥、执法预防和交通诱导等服务。
千视通发现,在视频采集处理的场景应用过程中,假如要在终端部署AI运算能力,那就需要把所有摄像头换成智能摄像头,价格昂贵成本高。
因此,千视通基于在全国数十个智慧警务项目建设中的实战摸索及对公安刑侦系统的深度理解,针对性的提出了“端+云”一体智能视频应用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端”贴近应用场景和“云”算力集中强大的优势,实现人工智能算法的分布式部署。“端”指的是前端智能视频设备,“云”指的是后端分析应用平台。
千视通的视觉技术,是通过特定场景捕捉人、车、物、事件,再把视频中的物件分解,让纯粹的像素内容变成有含义可再推理的信息单元,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提供原材料。其原创的360°跨镜追踪Re-ID、150°人脸识别、交通感知等,都是构成感知世界的核心技术。
上市公司/标杆企业研究
如今,无论是金融、医疗、农业还是餐厅等其他领域都与AI有密切联系,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未来,人工智能将主导着世界。
特别是在2016年的人机大战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更是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热情,在资本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市场的火热程度更上一层楼。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数据可知,今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70%以上。
AI这股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但表面繁华的人工智能市场,也有不少阴影之处。
AI市场繁花似锦的背后存在不少阴影
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巨大,但由于资本的疯狂炒作,导致人们对AI期待值过高,从而引出不少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AI领域投融资事件有353起左右,相比起2016年来说投融资数量有所下降,但融资总额增至600亿元左右。今年,我国AI融资总额将持续增加,预计将达到900亿到1000亿元。虽说如此,但由于市场缺乏项目,资本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跟风投资一些项目,加上项目和技术走向成熟的周期过长,进一步加大企业盈利难度。
再者,在AI行业中,隐私安全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AI在提高我们生活效率与品质之前,要先掌握人们的个人信息,通过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服务。但由于一些企业太过求成,在技术等还未成熟时便匆忙入局市场,极易造成用户信息泄露事件。
总之,虽然人工智能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若是不解决目前存在的项目少、盈利难等问题,将影响行业发展进程。当然,在人工智能市场上有些企业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如科大讯飞、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等。近期因融资事件备受市场关注的商汤科技也是人工智能行业中的一员“猛将”。
行业独角兽,商汤科技并非浪得虚名
近几年来,在资本推助下,市场上出现不少AI企业,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知声、依图科技等。最近,要说话题最热的,要数商汤科技了,短短两个月内就获得12.2亿美元融资,是行业名副其实的“宠儿”。
今年4月9号,商汤科技获得由阿里领投的6亿美元C轮融资,5月底,再次获得来自厚朴投资、银湖投资、老虎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投资的C+轮6.2亿美元融资,截至目前企业融资总额已经不下16亿美元,市场估值不下45亿美元,商汤成为目前市场上融资最大且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
商汤科技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其在原创技术方面的深度研究能很好地将技术产品化。“也许你并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你可能早就与我有过接触。”也许有人对商汤科技还不太熟悉,但它研发出的技术在许多产品中都有所体现。像是小咖秀、美拍、花椒、熊猫直播等各种AR特效采用的都是商汤科技的技术。
相关数据显示,商汤科技的业务营收入连续三年同比增长了400%,今年主导业务在营收入上同比增长了10倍不止。据商汤披露的数据可知,目前企业所服务的客户约有400余家,海外业务占比为13%。除了政府之外,还为银联、华为、小米、本田、微博等提供技术服务。且近期,地铁集团、机场集团、巴士集团等更是明确表示有与商汤科技加强合作的意向,商汤科技服务对象范围正不断扩大。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创立仅两年半就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的商汤科技无疑是成功的。但其并不满足于此,从近期的两次投资来看,在投资方行列中,国外投资机构份额在不断加重,这是商汤将业务范围向国外延伸的表现。
早在去年,商汤科技就海外布局这方面已经有所行动。11月,商汤与高通宣布合作;12月,与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的本田签订合作战略;今年2月初,商汤以麻省理工学院“联盟者”的身份参与到MIT Intelligence Quest(MIT IQ)项目中……商汤科技正在不遗余力地布局全球市场。
虽说在人工智能这股浪潮下出现不少创新型企业,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凤毛麟角。商汤科技作为这少数者中的一员,自然备受市场与资本的关注,在资本眼中,商汤科技就如同“唐僧肉”一般诱人。
如今,商汤科技在市场上的发展还算不错,并且在去年已经实现了全面盈利。但这并非意味着商汤科技可就此高枕无忧,其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强差人意之处。
“少年成名”的商汤科技存在不少“隐疾”
创立至今,还不到四岁的商汤科技就已经成为市场上融资、估值最多的独角兽,极大地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与话语权。需要注意的是,站的越高,商汤科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将会越来越多,其在市场上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痛点也将逐渐暴露出来。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商汤科技的发展还算不错,但强中自有强中手,市场上比商汤科技强大的企业不在少数。
BAT是商汤科技在发展中不能忽视的存在。早在2013年,百度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此后提出“All In AI”战略,推动AI在场景中的应用;紧接着,阿里推出的ET大脑以及之后启动的“NASA计划”、成立的达摩院,都是在布局AI领域;2016年,腾讯创建了AI实验室AI Lab,在视觉、语音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深入研究……除了国内巨头之外,还有谷歌、Facebook以及亚马逊等外来强者。商汤科技面对巨头的竞争压力,在发展中难免有些受限。
“我要把商汤挤出去。”这是旷视科技副总裁吴文昊曾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也是不少AI企业领导者的心里话。在人脸识别领域中,最为人们所知的除了商汤科技之外,还有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以及云从科技。与其他企业相比,商汤科技还处于绝对碾压的位置,但与依图等三者相比,四者间旗鼓相当,商汤优势并不突出。
此外,对于AI视觉企业来说,安防领域一直是这些独角兽大力争夺的市场。商汤科技有一大部分盈利均来源于安防业务。但由于其还不能提供整套的打包服务,只是提供一些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与初创AI企业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且在安防领域中,商汤科技相比较海康威视、大华、科达等传统安防行业中的霸主来说逊色不少。再者,除了安防之外,商汤科技在其他业务上的盈利并不是太理想,致使企业“造血”能力不足。
总的看来,深受资本青睐的商汤科技在市场上的发展还算顺利。但市场给商汤科技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加快发展步伐,加强自身战斗力,就要时刻带有警惕之心。
AI江湖风云起,商汤科技如何乘风直上?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AI应用市场规模将高达1270亿美元,越来越多企业将加入到人工智能这个阵营中来。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下,人工智能市场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在此情况下,商汤科技要想在市场发展中稳中求进,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存在,还需不断完善自身。
对于企业而言,盈利才是最终目的。企业若是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很难在新陈代谢如此快速的市场上继续存活。商汤科技虽说在多个领域均有落地,但在盈利方面还稍显不足,企业直到去年才实现盈利,且盈利主要来源于安防,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得加强其在安防行业中的话语权,获得更多的市场。
然而,单就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科技三大传统安防企业在传统安防市场上就占了不下50%的市场份额,商汤要想从这些传统巨头手中抢夺资源还得从长计议。因此,商汤科技利用AI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通过对技术以及资源的储备获取市场信任。此外,商汤科技还可构建安防产业链,将摄像头、硬件设备、管理存储、以及业务等集为一体,除了可以保障产品各方面质量之外,还可扩大企业盈利范围。
再者,当企业在市场上与行业巨头相遇时,若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不要试图去硬碰硬,否则只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打击,有时候避其锋芒也是一种智慧。与市场上其他的AI企业不同的是,商汤科技坚持走原创技术路线,基于此,其推出的人脸关键点定位技术为其带来不少好处,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最终商汤科技打开了短视频与直播市场的大门。由此可看出,企业也可徐徐图之,走由点到面、由小变大之路。
总而言之,作为市场上融资、估值最大的行业独角兽,商汤科技多了许多隐藏的对手。要想不被拉下台,加强自身的话语权,商汤科技在场景落地与“造血”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企业只有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强化与升级,才能在市场上精彩地活下去。